天女散焰火、非遗接近看、农耕相伴游、醒狮同赏识、团拜乐翻天……大年初三,原汁原味的岭南年味吸引着常年在外的亲朋好友川流不息地向着洛桥村涌来。
洛桥村,坐落武宣县东城镇东北部,早在2015年便列入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洛桥村的标志性古民居——武魁堂,也在新年打开胸襟喜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亲朋。
一大早,男女老少齐着手,为祖厅及周围的环境“梳妆打扮”。红彤彤的灯笼映红了归村夫露宿风餐的脸庞;鲜红的楹联手舞足蹈把繁忙的人儿拥入怀中。跟着一阵阵“砰——噼啪”的鞭炮动静,八仙祥云在头顶开放,遍地红纸屑烘托起暖暖的亲情与高兴。
祠堂供桌上,自产的香水柠檬、武鲜柑、红心柚琳琅满目;橙黄的禾草鸡、首尾相顾的五花肉、眨巴着眼睛的泉水鱼,散发出严肃的气氛。在袅袅烛香充满中,人们顺次鞠躬,祭奠先祖。
这场新年团拜会,是该村初次亮出其历史背景和文明底蕴的立异之举,也是一场全民交流情感的盛会。
“清朝时期先祖开基立业,耕读持家,创始私塾破除蒙昧。1840年得到武宣地方政府颁发‘谨饬可风’牌子,赞誉梁氏先祖梁元金兴办私塾,兴学重教的奉献。子孙梁在卿被广西巡抚颁发‘武魁’,名载史书。全村人才济济600多人,其间侨居海外29人、研究生6人、大中专生160人、革新烈士3人。”村理事会新中选的会长梁祖德的叙述,带人走进历史长河。紧记先人教导、传承宗族优良传统,这份对先人的敬仰与感恩,好像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祖祠武魁堂建于明清时期,鹅卵石砌成的民居、古井、里巷畅通无阻,是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精巧的岩画、古色古香的牌坊、匾额举目皆是;石磨、石狗、石础、石碑、石门绘声绘色讲述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大学生梁祖亨此次回乡有了一不样的体会,他特别带回一帮同学,体会磨米浆、炒茶叶、炸鱼圆和葱粑粑等非遗传统技艺,感触洛桥陈旧而浓郁的年味。宣扬、推行家园博学多才的文明根由和景物,让他的这个新年过得愈加有意义。
“作为本村人,我本来对‘武魁’‘乡饮介宾’‘谨饬可风’似懂非懂。听了村里92岁白叟梁宗仕的解说后,我才懂得本来源源不绝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就在咱们身边!”梁丽珍结业后成为东莞麻涌海大集团一名农牧鱼饲料化验员,她想为工业高质量开展尽一份力,让家园的文明与经济并驾齐飞。
洛桥村坐落在国家4A级景区百崖大峡谷山脚,卧于风雨不侵的田园和广西大瑶山南麓的明澈溪水间。人、村、景调和共生,物资充足。我们早已经准备好自家种的青菜、自养的猪鸡、自产自销的鱼圆米酒,围着香气欢腾的汤锅,畅谈家常里短、农业生产经历以及未来的规划和希望。
部队转业军人、退休干部梁宗平的助人为乐,为这场集会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情感。他坦言,安排团拜活动,就为了让天各一方的宗族子弟在新年这个特别的时间聚会一堂,增进了解,到达在外有联络,回家如手足的意图。
爸爸妈妈和亲人团团坐,白叟忆过往,年青崽讲尽力,娃仔谈新年。放焰火、贴春联、看舞狮、祭先人、抽文奖、赏古居、聚土餐、演春晚,这一连串的活动让每一位乡民都感触到日子的夸姣和祝愿。团拜会在促进家人聚会的一起,也带来传承和宏扬民间传统文明的机会。它连续了许多行将消失的传统习俗,留下亲邻们的朴实无华和对日子的酷爱。
外地走亲访友的游客路过洛桥武魁堂,见到热闹非凡的场景也顺路一探终究,融汇进文明知识抢答的队伍,近距离感触岭南文明的共同魅力。
团拜会继续到篝火点起来。灿烂的灯火秀、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热情汹涌的广场舞,让洛桥村夜色艳丽、人气不减。
陈德仁,广西武宣县人。中国林业生态作协分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武宣县作家协会主席。宣布小说、散文、陈述(民间)文学510多篇。主编(总纂)《武宣党史》《武宣革新老区开展史》《武宣县百岁白叟故事选》《东城镇志》等书本8部,自著集《乡土武宣》等散文集2部。
产品介绍

